评论:科学副校长应变“稀客”为“常客”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提出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青少年宫、博物馆、科技企业等力量,确保每所学校至少有1名科学副校长。
在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中小学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决定性阶段,在中小学建立科学副校长制度,让各行各业科技工作者进校园担任科学副校长,有助于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向科学世界的大门,也为学校提供了前沿的科学教育理念和实践机会。
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各校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近年来,各地就科学副校长如何从“纸上文”变为“校中人”进行了制度性探索。因受到多重因素掣肘,科学副校长制度并未实现多点开花。比如,一些科技人才科研任务繁重,开展科普活动的时间欠缺,难以在校园扎根,成了“稀客”;一些中小学的科学副校长选聘、履职和保障激励机制等还不够完善,导致“有位”难“有为”,等等。
科学副校长是科学教育的积极传播者与有力推动者,落实好科学副校长制度,让科技人才在校园“进得深”“进得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应落实四个“强化”,助推科学副校长由“稀客”变为“常客”。
强化职责定位。科学副校长的主要职责,可用“讲、建、联、管”四字来概括。“讲”,就是要承担起学校科学教育的专题辅导课和知识讲座;“建”,就是要参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课程教材、实验教学、师资培养、实践活动、条件保障等方面的工作规划,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运行机制;“联”,就是要当好齐抓共管、有效联动的协调者,推动教育与科技部门、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管”,就是要建立正向激励机制,积极参与科学教育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的闭环管理,营造良好的科学教育氛围。
强化学培融教。派出部门不同,派出人员的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也不同,在针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技能方面可能多为“门外汉”,导致教育效果打了折扣。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会同派出单位,共同建立、完善培训机制,将科学副校长纳入学校教师、干部的整体培训规划,让其在学习培训过程中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专业功底。与此同时,中小学应建立常态沟通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职责范围内的会议和活动应通知科学副校长参加,让其在参与、知情和决策的过程中,逐步姓“教”融教、善教乐教。
强化沉身笃行。科学副校长要“有为”,就得沉下身、笃定行,要做深入师生的“常客”,在了解需求和兴趣点的基础上打通连接通道,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教育和实践活动,将前沿科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转化为科普文章或课程讲义,让科学的“种子”在校园更好地生根发芽。此外,科学副校长还应帮助所在学校挖掘和提炼科学教育方面的亮点,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科学教育品牌,赋能学校新发展。
强化履职保障。要让科学副校长履好职,应从工作时间、经费和考核上予以保障和监督。所在单位要为科学副校长考勤开“绿灯”,让其有自主时间到学校开展科学教育工作。科学副校长要在单位和学校两头跑,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会牺牲休息时间,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和经费保障。同时,中小学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由教育部门与相关部门共同考核,结果作为所在单位评先、晋级的参考,也作为获取教育部门荣誉、奖励的依据。
作者叶青,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此为蒲公英评论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来源 | 蒲公英评论(中国教育报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