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建引领
教育家谈 | 新时代校长专业标准修订的思考与建议

2024-04-11 10:38:23E_17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


作者

赵德成,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照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罗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我国一直重视校长专业发展,致力于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校长队伍。教育部于2013年和2015年相继颁布《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与《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以下统称《专业标准》),提出中小学合格校长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为中小学校长队伍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引领与促进了校长专业发展。《专业标准》颁布十余年来,我国已经进入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进一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发展新阶段,新时代对校长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为更好地引领和促进校长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专业标准》的导向、诊断和发展性功能,《专业标准》应通时达变,予以修订。

一、新时代的教育发展“新”在哪里

新时代教育发展之“新”,体现在全方位的变革之中。从法律层面的修订、教育战略的调整、政策文件的推动,再到技术的迭代升级和领导理论的嬗变,这些多维而深刻的变革勾勒出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也是《专业标准》应予以修订的基本前提。1. 法律修订:坚持与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法治校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保障。近些年来,我国对多部法律进行了修订,一些新的政策也相继出台,强调在学校治理实践中坚持与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一条第二款“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后增写一句,内容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2021年4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做出相应修改,其中第三条明确增加“国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表述,强调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为进一步落实上述法律精神,2022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重申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深入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发挥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作用的体制机制。2. 战略调整:从教育均衡到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战略是国家在一个阶段内办教育的基本定位。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均衡逐渐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2002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2006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至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同时“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教育发展战略开始向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过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全局性变化。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并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当前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选择。3. 政策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8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陆续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多份重要政策文件,这些文件的指导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那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以评促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十个“不得”和一个“严禁”,用新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成长观引导中小学推动素质教育,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等片面倾向,塑造良好的育人生态。在相关政策推动下,课程与教学改革也掀起新一轮高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相继发布。新课标落实立德树人导向,聚焦核心素养,明确提出各学科在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培养方面的质量标准和实施要求。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要求各地与中小学坚决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育人方式,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4. 技术升级:数字化推动教育创新当今社会正处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仅重塑了信息的传播方式,而且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与学习方式,成为驱动教育创新的重要力量。其一,借助数字化技术,教育资源得以打破时空限制,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电子书籍和学习应用程序获取各种学科知识,便捷地获取学习资源。其二,教育者可采用各种先进技术来提升教学效果,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各学科内容,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其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个性化学习创造了可能。通过智能学习系统和个性化学习软件,教育者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水平量身定制教学内容,使教育更加精准和高效。此外,教育治理因数字技术的支持得以向现代化迈进,决策过程更加科学、高效。教育数字化无疑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都正在从政策顶层设计、资金投入、实施监控等方面全方位推动教育数字化变革。5. 理论嬗变:从引领组织变革到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目前,在技术迭代与社会变迁的大潮中,领导理论正在经历一场嬗变,从过去关注组织效率和业绩导向,转向更加关注员工福祉、参与和发展。这种变革反映了人们对领导角色的重新审视,以及对组织成功理解的演变。在过去,领导者往往将领导重点放在组织发展和实现愿景上,强调愿景引领、战略规划、目标设定、绩效考核与执行力。具体到学校场域,校长通常被视为学校变革的核心力量,其领导力主要体现在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优化内部管理等方面。然而,越来越多的领导者开始认识到员工的情感需求和情绪状态对组织绩效具有重大影响,员工的幸福感和发展才是组织长期成功的关键。因此,现代领导理论强调人性化管理和情感智慧,领导者被要求具备更强的情感智力,能够建立信任和共鸣,激励团队成员发挥潜力。基于此,分布式领导、真诚领导、共享领导、协作领导、情感领导、服务领导、关系领导等新型领导理论不断涌现,校长作为领导者要激发员工活力,赋能教师发展,成为教师成长的促进者和支持者。

二、新时代对校长专业发展提出哪些挑战

快速变革的新时代给校长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需要他们积极拥抱变化并主动迎接挑战。具体而言,新时代要求校长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形势,能在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激发教师活力以及提升数字化领导力等方面积极响应,从而确保学校持续发展并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1. 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在中小学校实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已成为当前学校领导与管理领域的重要议题。有调查显示,多数中小学已开展改革实践,但在实践探索中遭遇一些现实问题。有些党政领导对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了解不深入,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有学校的党政干部简单地认为党组织领导就是书记领导,书记是“一把手”,学校事务由书记“说了算”,校长要按书记的要求开展工作;有学校的校长和书记有明确分工,但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的核心作用尚未得到落实;有学校的书记和校长在权责界限上不明晰,学校党组织会议和校长办公会议等集体民主决策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优势的发挥。要解决这些问题,校长和学校其他党政干部需要加强政策学习,深刻领会《意见》的精神内涵,切实把握好权力和职责、书记和校长、党组织和书记、党建和业务、民主和集中、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学校党组织会议和校长办公会议等多组关系,在学校内健全相关体制机制,构建和谐管理氛围,既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功能,又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2. 推动依法治校与治理现代化 在变革时代,一些新的法律和政策不断出台,这要求校长增强法治意识与政策意识,推动依法治校,使学校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然而,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相比,目前依法治校的理想格局尚未形成,这主要体现在:工作进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和学校对推进依法治校认识还不到位;很多学校制订了章程,但章程束之高阁,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些学校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教师参与学校治理和监督的渠道不畅通,民主决策机制亟待健全。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影响了教师积极性的调动与学校活力的激发,也影响了学校立德树人的实效。要解决这些问题,校长应主动学习各项法律与政策,在政策框架下完善学校顶层设计,加强学校章程及配套制度建设,建立多种主体权责清晰、协商参与、相互制衡、相辅相成的治理结构,推动学校治理现代化。3. 进一步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课程与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抓住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持续深入推动课程改革。加强国家课程方案向学校课程实施规划转化,是课改方案落地的前提。学校要结合校情,因校制宜,“一校一策”,把国家统一制定的育人“蓝图”细化为学校的育人“施工图”,重点解决国家课程没有开足开齐、校本课程不能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课程实施监测不到位等实际问题。在教学环节,学校要进一步推动教学方式转变,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不断提高批判性思考、沟通合作、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此外,在评价与考试环节,学校要注重“教-学-评”一致性,使评价基于教学目标,能有效评价教学目标达成程度,从而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上述要求对校长教学领导力提出了挑战。校长要与教师一起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校情、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三级课程体系,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方式转变,促进深度学习发生,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质量。4. 激发教师活力,赋能教师发展教师工作负担,尤其是非教学负担偏重,教师身心压力大、职业倦怠表现突出一直是困扰学校发展的重要问题。激发教师活力、赋能教师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中至关重要的一环。2020年9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中小学要“充分激发广大校长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师生才智充分涌流、学校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然而,受学校内外部多种因素裹挟,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如工作负担沉重、身心压力大、职业倦怠表现突出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师活力的发挥,也给校长管理提出了挑战。校长要把握领导理论发展趋势,在学校管理中加强服务意识,增加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尊重教师专业自主权,通过多种方式有效赋能教师发展。换言之,就是要加强关系领导力、情感领导力及分布式领导,优化领导方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5. 提升数字化领导力教育数字化是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以技术迭代、软硬件兼备、数据驱动、线上线下融合、平台聚力、价值赋能为特征,加快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当前,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正积极稳妥地推进,已建设成一批智慧教育示范区,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宏观层面上,教育数字化转型多停留于理论层面的“宏大叙事”,深入学校层面的最佳实践还在探索之中。在学校层面上,无论是资源配备和更新,还是教师教育观念和数字素养,都还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在转型升级中无法准确找到平衡点,难以有效回应课程、教学、教师、学生等方面所潜藏的挑战。这在客观上要求中小学校长的领导力结构发生演变,校长必须改善心智模式,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拥抱技术变革,增强数字意识,并迅速提升数字化领导力,积极推动学校教育的数字化进程,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三、新时代校长专业标准该如何修订

《专业标准》参考相关政策,基于工作分析,分为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六项专业职责,从专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专业能力与行为三个维度上,对中小学合格校长的专业素质提出基本要求。立足新时代,直面新挑战,《专业标准》的修订与完善应提上议事日程。基于《专业标准》文本,针对前文述及的形势与挑战,笔者提出如下修订建议。1. 扩大对象:从校长专业标准到学校领导者专业标准推动实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是新时代学校领导体制机制的重大创新,是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时代要求。目前,这一改革已经进入纵深推动阶段,绝大多数地区都按政策要求为中小学选好、配齐领导班子,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与完善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相结合,协调运行的工作体制机制。新体制机制既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又要保证校长依法依规行使职权,书记与校长成为履行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的专业人员。主管机构须加强人力资源配备与管理,选拔党性强、懂教育、会管理、有威信、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秀党员干部担任学校党组织书记,着力培养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因此,实践不仅呼唤校长专业标准的修订,而且需要为书记专业发展指明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州际学校领导认证协会(Interstate School Leaders Licensure Consortium,简称ISLLC)先后出台了三个版本有关校长专业发展的标准,分别是1996年版《学校领导者标准》(Standards for School Leaders)、2008年版《教育领导政策标准:ISLLC 2008 》(Education Leadership Policy Standards: ISLLC 2008)和2015年版《教育领导者专业标准:2015》(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Education Leaders:2015)。《学校领导者标准》主要针对校长但不局限于校长,也包括对学校内其他负有领导职责的专业人员提出专业发展标准。2008年版和2015年版标准则进一步扩大对象,将范围更广的、不同层次的教育领导者(如学区教育领导者、教育政策制定者等)也纳入考量范畴。借鉴这一经验,结合国情,我国可考虑将“校长专业标准”概念调整为“学校领导者专业标准”,使这一标准不仅针对校长群体,也将书记涵盖其中。这种转变不仅可以促进校长与书记的共同成长,而且可以加强校长与书记之间的协同配合与集体领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提高要求:向卓越学校领导者迈进《专业标准》提出了中小学校长的专业素质合格要求,旨在为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培训课程标准、考核评价标准提供依据。然而,从理论上讲,教育工作者只有达到校长任职资格条件,才能被正式聘任为校长。在这种情况下,用合格标准设计校长职后教育课程或开发校长绩效考核标准,存在标准偏低的问题。国际比较研究发现,西方国家最新发布的校长专业标准多强调专业或卓越取向,引导校长面向未来与回应变革,不断提升专业化程度,从合格向卓越迈进。美国《教育领导者专业标准:2015》在标题上比1996年版增加“专业”二字,对领导者履职提出更高要求,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学业成功和人生幸福”为核心目标,不断反思与改进领导行为,提升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英国最新颁布的《校长标准:2020》(Headteachers’standards: 2020)也强调,校长对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具有决定性影响,家长和公众对校长抱有非常高的期望,因此标准必须引领校长响应和达成这些高期望。为建设教育强国,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新修订的专业标准应提高要求,提出卓越领导者专业发展标准,或者在同一标准体系下分别提出合格领导者与卓越领导者的具体表现标准。3. 聚集重点:基于胜任特征模型设计专业标准学校领导者专业标准构建的技术路线有多种,比较常见的一种是基于工作分析,即在明确领导者工作职责与要求的基础上,以职责为线索提出专业标准或领导力评估标准。《专业标准》基本上遵循这一技术路线开发而成。这种做法尽管可以清晰指出领导者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但也有其局限性。如前文所述,学校领导者肩负的责任大、任务重、挑战多、要求高,如此开发出来的标准通常末级指标数量过多,一方面增加了评估成本,另一方面也让使用者(包括外部评估者和内部评估者)平均用力而抓不住重点。“少即是多(Less is more)”是国外评估指标建构的基本原则之一,意指评估要有焦点,要聚焦少数、关键、重要的指标,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实现这一原则,“学校领导者专业标准”建构可在综合采用多种技术方法的基础上,特别借鉴管理学、心理学领域常用的胜任特征模型建构方法。胜任特征(competency)是一个专用概念,指从战略发展需要出发,以强化核心竞争力、提高绩效为目标,探讨能有效区分绩效优异者与绩效平平者素质结构的一种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和操作流程。采用这种技术路线,可以识别新时代背景下卓越学校领导者区别于普通合格水平学校领导者的重要绩效表现,以及所具备的关键知识、技能、态度和其他品质,而不是宽泛地提出学校领导者所应达到的各种基础性要求,从而明确学校领导者的核心竞争力,为领导者选拔、培养、评估提供更具引领性的专业标准。4. 注重实施:为学校领导者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操作指南一个好的学校领导者专业标准,不仅可以提供分析领导者专业表现的大致框架,指明领导者可以向哪个方向发展及怎样发展,而且要具有一定的操作性,能比较容易地转化成评估、反思及生涯规划的工具。《专业标准》颁布以来,执行难与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专业标准》还存在表述模糊和操作性欠缺的问题。《专业标准》在建构指标体系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其在未来如何被使用。具体建议如下:其一,在标准界定中减少模棱两可的表述,明确界定领导行为及其衡量标准。例如:将“尊重、信任、团结和赏识每一位教师”修改为“加强教师人文关怀,让教师感觉被尊重、被信任和被赏识,使教师工作满意度维持在较高水平或有明显提升”。其二,提供操作性使用工具。例如:为专业标准提供配套的《学校领导者发展手册》《学校领导者专业发展评估指南》等,在手册中细致解读标准,提供最佳实践案例,在评估指南中提供实施步骤及注意事项,帮助使用者正确理解与用好专业标准。其三,为特殊群体开发特别标准。各级各类学校领导者可以适用统一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专业标准,但因为不同领导者群体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应考虑分群体开发专业标准,如小学、初中、高中学校领导者使用不同的专业标准;同时,为某类特殊群体设计专门的专业标准,如为农村小规模学校的领导者设计一份专门适用于这一群体的专业标准,从而加强专业标准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当然,《专业标准》修订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考虑上述基于新时代挑战所提出的建议之外,还有很多需要注意和考量的问题。希望新修订的学校领导者专业标准能更好地发挥导向、诊断和发展性功能,卓有成效地改善学校领导者队伍建设,进而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来源 | 《中国基础教育》